您目前所在位置    >   楚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 楚星新闻 >> 业界新闻
《上海酷:创意再生产》国际艺术展
作者: 视觉中国     来源: 视觉中国     点击: 2041     更新时间: 2005-3-3     文章录入: chuxing

  《上海酷:创意再生产》国际艺术展   视觉中国
    
  时间:2005年3月2日至4月3日    开幕酒会:2005年3月2日下午19:30视觉中国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1,2,3,6楼,上海多伦路27号视觉中国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证大艺术馆视觉中国
    
  协办:《东方早报》、《经济观察报》、网易163.com、是因品牌顾问中国
    
  展览总策划:顾振清  视觉中国
    
  联合策展:李圆一(Wonil Rhee, 韩国)、原田幸子(Harada Yokiko,日本)、罗秀芝(Lo Hsiu-chih)、Biljana Ciric(塞尔维亚与黑山)视觉中国
    
  部分参展艺术家:视觉中国
    
  耿晨、广煜、金江波、林天苗、刘治治、拾克智、史金淞、师进滇、汤一虎、UNMASK小组(匡峻、刘展、谭天帏)、王辉、王智远、小彭+小陈、许仲敏、岳路平、张达、张丹+陈曼(中国大陆部分);洪东禄、林佩淳、林荫堂、李明道、姚瑞中(中国台湾部分);Hong Sun-Pyo、Jeon Jun-Ho、Kim Hyun-Chul、Lee Bul、Lee Kyung-Ho、Lee Sung-Jun、Lee Yong-Duk(韩国部分);Miwa Yanagi、Hiro Sugiyama、"nendo" (日本部分)。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酷,英文Cool,原意为“冷”,后被引申为“无热情、不激动”。作为文化、精神特征的习惯用语则起源于美国,主要表现为对人、或对某种信仰以及对主流文化的冷漠,特别是对传统价值蔑视的心态和神态。1990年代,Cool成为了欧美无数少男少女们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Cool之为中文的“酷”,是港台地区具有其文化特色的传神翻译范例之一。“酷”辗转传入中国大陆后,迅速取代了90年代前期流行的“潇洒”、“有型”,成为青年文化在自我描述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特色和追求。全球化背景下,“酷”越成为一种强调个性的时尚潮流,“扮酷”的人就越多。东京,首尔,香港,台北,北京,上海,这些都市化进程中的亚洲大城市就像是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巨大实验场。在都市急剧膨胀中,传统浑厚的亚洲各国社会无一例外地所表现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上的沧桑巨变。“酷文化”应运而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亚洲各国年轻人互为镜鉴、互相寻求精神认同和共同语言的必要参数。他们在这种另类、非主流社会定位的共谋中支撑起彼此的自我意识和自身价值。“酷”的前瞻和个性倾向,在都市化的社会生活巨变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引领作用。以“酷”为表征的创意文化形态,也使它的中文形容词属性被有效替代、转化,成为我们指代多种前瞻性的当代精神及物质文化生产的名词。视觉中国
    
    全球化浪潮继工业化而来,使亚洲社会各种文化传统势力无一幸免地得以洗礼。在大都市经济发达、消费增长的统一背景下,年轻人对世界的感知和记忆,充斥着视觉冲击强烈的全球流行文化。全球化的形式和工具,他们边学边用,心无芥蒂。塑造自身个性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也是实用主义当头。以往传统、道德观念上的巨大心理落差已然断代。“全球小子”或“全球美眉”们在夸张的消费时尚中确立亚洲都市生活中的自我中心地位和角色。开放地面向国际视野,活跃地应对国际流行文化语境,早就成为亚洲从事艺术、设计、建筑、音乐的年轻创意人知觉与创造心理的一种同构。他们善于推陈出新,高效利用全球化工具和文化传播方式实现自己的原创,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创意无穷的流行文化产品,在全球经济、消费一体化的条件下获得空前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社会尊重。由于文化根性基因和血脉的传承,他们的创意产品中毕竟或多或少地浸染、倚仗着亚洲各国的传统文化内核的滋养。1990年代以来,对欧美流行文化构成冲击的“东京现象”、“韩流”、国际艺术社会中的“中国热”,都让世界领略到亚洲文化原创精神的灿烂阳光。视觉中国
    
   “上海酷”的核心概念首先是指文化创意的再生产现象和语境。上海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增长高速度,营造了一个国际流行文化的温床和流行形式更新的加速器。一股股清新的国际文化创意势力在上海登台亮相,催生了越来越多艺术形式的出现和花样翻新。上海外滩和陆家嘴等地时尚场所,正在成为国际时尚追光灯下的中心舞台。上海不仅疾步迈向国际性的时尚之都,而且也在成长为设计与创意文化之都。上海“酷”元素之累积,主要是短短几年来吸引了国际上一部分最敏锐、最具超前野心的消费目光,同时也汇聚了一部分最有创意的人群。纷繁驳杂的国际创意文化啸聚在上海,造成多种文化背景、多种媒体、多种技术条件下视觉经验的连通、碰撞。这种国际资源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平台上的整合,全面而深入地推进了当代艺术与平面、时装、家居、产品、建筑、多媒体、动画等多种设计领域的相互启动,从而形成文化创意的全新语境。对“在地”文化的鲜活借鉴,对本土社会反馈的及时响应,全球战略的调整,都说明国际创意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存在。在国际化和“在地”化的文化冲突中,各种创意文化对自身角色不断的修正、磨砺,激发出惊人的想象力和深具未来性的原创活力。这一亮色也使上海摆脱单一的舞台、“秀场”属性,逐渐成为国际性新兴文化力量的又一策源地。“上海酷”之酷,在于文化艺术创意再生和刷新的全新国际语境。在上海举办与“酷”元素相关的《上海酷:创意再生产》国际艺术展,就是试图切中并追究创意再生产语境中的种种问题和机遇,探讨上海作为未来的世博城和国际创意文化中心在软硬件建设上的可能性,建构为上海创意再生产的国际行为背书的本土文化关怀和理论基础。视觉中国
    
    其次,“上海酷”是指发生在上海的一种国际创意文化再生产的现实态势。利益驱动下的国际创意文化游击势力和资本,既了解上海作为平台的升值潜力,还看重它背后广阔的市场资源和迅捷的价值实现空间。上海所依傍的华东“世界工厂”,使各种文化创意都有直接投入生产线、进入全球消费经济的可能性,精神物质化、物质精神化两者之间,这种通透、无间隔转换的方式,是国际流行文化产业拥有创造活力和影响力的源泉。处于创意文化产业高端的国际势力抢滩上海的事实,直接造成了国际创意文化再生产的新局面。各种新创意在上海狙击日常生活,切入当下视觉现实,争取社会资源响应的最大化。上海流行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容,时尚展示空间风起云涌,其自我刷新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上海酷”的特色和题中之义的一部分。这使上海创意文化蛋糕越做越大,显示出竖立国际流行文化风向标的实力。上海的生存环境商业化程度很高,商业文化往往能为某种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扩张提供一整套强有力的运作系统。尽管发生在上海的创意文化有时带有“舶来”和“来料加工”特色,但毕竟经过中国本土文化和上海本地时尚文化空气的熏陶,甚至炮制。“上海酷”已然形成某种不同于纽约、伦敦、东京的国际创意文化特质。全球化的商业运作平台,又使上海所有的新兴文化消费方式在国际传播、扩张,形成一种消费神话般的无形力量,甚至产生了类似“上海热”的国际影响。一些流行的时尚方式或许本身并不值得一提,但不能否定的是,一旦一种文化拥有了传播流行方式的媒介,它就有机会传播更多的信息并施加国际影响。可以期待,在新世纪,上海将对国际文化创意文化再生产拥有更大、更主动的影响力。视觉中国
    
    第三,“上海酷”一词,也试图证实中国社会在建构当代本土文化中表现出的又一特色,即中国文化的可塑性和坚韧性。融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必须推动文化的自主建构,打造文化主体性。身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要确立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也须通过不断的文化原创和视觉整理提升自身形象和精神质量。伴随着人性的觉醒,生活质量的提升,文化原创将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社会冲动和社会能量。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制约社会整体进步的瓶颈之一就是大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上海的创意人和艺术家其实也承担着消费时代文化先锋的角色,他们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精神追求乃至人格塑造。他们不但能够广泛吸收和适应、消化外来影响,同时又能完整地保留传统文化精神中原来的核心部分,推出属于自己的创意文化产品。这些原创文化产品凭借消费主义的支撑在本土社会流行,融合了本土文化却又颇具文化弹性。2002年以来,上海专业性很强的一些酷店、酷杂志纷纷开张,目标人群也很特殊、很国际化,且能稳定增长。它们成为社会层次细分条件下的酷空间,人们制造自己的品牌,原创自己的俱乐部,欢庆自己的派对,甚至经营并享受着自己的个性时尚心态。许多本土的创意概念和产品在拥有可观的国际影响,也获得了本土社会的消费层面。处于“上海酷”文化辐射状态下的人群,不仅是国际创意文化圈子和受众,更是本土社会的创意文化全新主体和广泛的本土消费受众。因此,创意人和艺术家群体的独立精神、原创意识得以尊重,他们的活力、想象力和文化洞察力得以激发,也就能引导出与全球化相适应的、见多识广、具有当代文化素养的普罗大众。从而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推动中国本土当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视觉中国
    
    即将在2005年3月2日至4月3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的《上海酷:创意再生产》国际艺术展中,我们将看到由中国、日本、韩国创意文化前线构成的一场视觉创意盛宴,参展艺术家由设计创意人和艺术家两大部分人群构成。艺术作品、设计创意作品、实验家具甚至时装秀都将构成参展作品的视觉形式。其中不乏著名艺术家,例如林天苗、洪东禄等。还有年轻时装设计师张达等创意人才的加盟。大家熟悉的音乐人张楚也将会与西安艺术家岳路平合作,参加此次展览。除此之外,但有来自日本的Miwa Yanagi、、韩国的Lee Bul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参加。展览总策划为顾振清,联合策展认为韩国的李圆一(Wonil Rhee)、日本的原田幸子(Harada Yokiko,)、罗秀芝、塞尔维亚与黑山的Biljana Ciric。